专业的品牌商品交易市场
促进天津空港经济交易发展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财经资讯
范为:建设全球性金融中心 中国势在必行
本文来源于:网易财经  发布时间:2015-10-29  

      纵观世界经济史,世界经济大国、强国无不将金融发展放在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而要推动与促进金融业发展,就需要相应的平台与载体,国际金融中心便是世界经济强国实现金融强国的载体。“十三五”期间内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已成为成就世界强国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成为大国彰显实力的重要标志。
      一、中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在欧洲、美洲、亚洲已形成了多个国际区域性金融中心,它们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只有伦敦和纽约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它们面向全球市场、服务于全球经济,主导着全球金融市场的规则,是全球市场中“最耀眼的明星”。
      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是国家综合实力变化的现实写照。当年,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见证了荷兰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而成为世界头号金融帝国的历史;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则是第一次产业革命后英国迅速成为世界头号工业生产与贸易大国的结果;纽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则是一战后美国全面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经济“领头羊”的标志。
      过去半个世纪,是亚洲硬实力崛起的半个世纪,如今,中、日、韩、印、东盟等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总量超20万亿美元,和北美、欧元区“三足鼎立”。亚洲的外汇储备占世界半数以上,几个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和地区都在亚洲。高盛公司预测,到2050年,世界四大经济体中将有三个在亚洲。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未来它仍将是全球经济的亮点。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亚太地区仍然没有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亚太地区配置全球金融资源的能力还很不足。
      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站在国际经济舞台的中心——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增速在大国中始终居于前列、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中国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加快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局面。
      中国要全面融入世界市场、利用全球资源,也需要一个支点,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就是新时代中国撬动全球资源的支点。如果说“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那么,建设新的、国际性的融资平台,则将为全球的资金融通提供新的渠道,是国际合作的又一个新平台。
      二、中国潜在的国际金融中心比较
      对于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未来有望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主要有上海、香港、北京与深圳。简单的从宏观经济、金融指标来看,沪港京深目前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在接下来的几个部分,我们谨对以上四个城市各自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劣势进行细致比较分析,以供有关决策部门与学者参阅。


      表1  2014年沪港京深各项经济指标统计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注: 1. 进出口数据: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货物进出口总额
      2. 全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香港该数据用零售业总销货
      三、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3.1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优势
      其一,上海作为金融中心在历史、经济和地理上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历史上,上海曾经就是远东的金融中心,基础条件最好。经济方面,上海在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上海经济的蓬勃发展积蓄了深厚的经济实力,这本身就为其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地理上,上海位于太平洋的西岸,能与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纽约构建连续24小时的接力交易;同时上海又位于远东的中心点,邻近的是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东亚地区。与国内诸多大城市相比,上海构建国际金融中心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条件。
      其二,上海的金融市场完备程度较好,无论是金融产品的种类、金融机构的数量还是金融市场规模,上海在大陆乃至世界都有较优秀的表现。金融产品的种类方面,上海已成为大陆金融产品最丰富、最集中的地方。上海各金融机构开发的金融产品不仅包括票据、资金运营、中小企业金融、电子银行管理、零售银行管理、汽车金融、资产托管、产品研发等市场前沿的各个方面,也覆盖了数据处理、会计处理、国际贸易单证处理等多项银行后台业务处理功能。2007年推出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标志着上海作为人民币资产定价中心地位的确立。金融机构方面,到目前为止上海已建立起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期货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票据业务中心等在内的类型齐全的金融机构体系,已成为中外金融机构的最大聚集地,形成了多元化的国际金融机构体系。市场规模方面,上海金融市场的成交总额和规模连续大幅度增长,并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上海的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正日益强大,已是我国的金融市场中心。
      其三,自上海2013年成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来,为促进金融领域的开放和创新,国务院、上海市政府、一行三会等机构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并分两个批次推出了18个金融创新案例,明确了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总体方向和框架。此次金融改革以金融制度的创新为主,兼顾金融服务的完善,并且定位为到2020年建设成为与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要求全面,具有国家级层面意义。
      3.2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劣势
      其一,上海是金融市场的交易中心,但不是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中心。间接融资方面,五大商业银行中除了交通银行总部在上海,其余均在北京;直接融资方面,虽然交易市场在上海,但上海缺乏对一级市场资源的把控,对金融市场资源的初次分配没有足够话语权。
      其二,上海在政策环境和金融体制等方面尚需完善。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除了需要良好的硬件条件之外,软环境方面的要求其实更高。伦敦金融城管理者白乐威爵士认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已具备良好的硬件条件,但在政策环境和金融体制等问题上还需加快改革步伐,加大开放力度,与国际市场融合。
      四、香港金融中心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4.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优势
      其一,香港成型的法律体系。香港作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拥有完善有效的司法体制和金融监管制度。香港的法治、新闻自由以及职业团队的优势在亚洲区域内有明显的优势,土地、股份、股票、债券和衍生资产的产权界定、登记、交易以及保护,都有完全的法律保障。香港已连续17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法律体系最完善的自由经济体之一。
      其二,香港自由化的经济政策。香港奉行自由经济政策,政府几乎不插手经济行为,境内境外市场参与者一律平等,公平竞争,外汇自由流动,金融不断创新。而且,香港的税制简单且税率低。
      4.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劣势
      其一,香港缺乏金融业发展腹地的支撑,也没有足够的标的资产。与纽约、伦敦、东京相比,香港金融业的发展腹地明显偏小。纽约金融业的基础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纽约金融中心的基础是占据全球GDP三成左右的美国经济;伦敦的腹地绝不仅仅是英国本土,欧洲不少大型企业的股票都在伦敦上市。但香港只是一个都会城市,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联系,还在相当程度上在受到彼此之间属不同市场、不同制度的制约。
      其二,港币非世界货币的天然缺陷。香港不是一个庞大的、强劲的经济体,港币不会受到追捧,对港币的需求很小。港币虽然坚挺,但毕竟不是世界主要货币,无论是投资还是结算,港币的使用率均较低。
      其三,香港现在面临的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指的是如何克服当前香港民众与大陆高层之间的政治分歧。发生在9月28日的占中运动影响深远,既影响了正常的经济活动,也影响了国际社会对香港金融环境稳定的信心。香港的政治问题本身可以说是由社会问题引起,与经济增长速度长期平稳相匹配的是香港的产业结构固化和社会阶层流动渠道不畅,其长期的贫富分化使得民众长期有不满情绪。
      五、北京金融中心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5.1 北京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优势
      其一,其作为政治中心的优势。本质上看,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是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经济变革。在单一制政体下,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自然就成为了全国金融资源的配置中心——中央银行和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四大金融监管机构均在北京,掌握了几乎全部的外汇资源,几乎全部的资本市场(含股票、债券)审批,以及50%以上的居民储蓄资源。总体而言,金融资源的“初次分配权”90%以上都集中在北京。
      其二,金融人才的优势。金融行业的核心资源是信息,信息的高效转化和使用需要高端人才和研究机构提供服务。北京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突出的人才优势,北京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重点大学,这为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2013年的统计显示,北京金融产业绩效居全国第一,在金融从业人员方面的优势超过上海,金融从业人员数量也领先于上海。
      其三,企业总部基地的优势。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众多国有大中型企业总部均设在北京,中国100强企业中有80多家的总部在北京。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北京信息腹地优势和人才优势,大量外资企业竞相将总部和具有总部功能的各类机构迁入北京,全球500强企业的中国总部一半以上都设在北京。众多大型国内外企业总部齐聚于此,必然给北京带来巨大的金融需求。
      5.2 北京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劣势
      其一,缺乏一个纵深的经济区域支撑。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代表的应该是一个金融生态圈,除了有核心城市,还有卫星城市互补,有纵深的经济金融腹地支撑。由于政治上的局限性,北京虽然是中国的首都,位于三大经济圈之一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但和上海与长三角区域的关系相比,北京的区域辐射作用和互动性不强,未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未能形成与北京协调发展、互利互惠的纵深经济金融腹地。
      其二,北京金融开放程度较低。中国目前还未完全放开金融管制,北京在监管方面更为严格,这不仅降低了对国际金融机构和资本的吸引力,也使北京在金融创新和金融改革上举步维艰。此外,相较上海、深圳的金融改革与尝试,北京来自国家战略层面上的改革动力较弱,如果得不到国家政策层面的特别引导,金融改革难以全面触动。
      六、深圳金融中心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6.1 深圳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优势
      其一,经济的市场化程度高。不只一位著名企业家表示,深圳的市场化、法治化程度在目前内地是最好的。深圳在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以及商品的市场化程度方面均在全国处于前列,这能够通过创造市场化环境来提升企业的效率及竞争力。
      其二,具有科技创新优势。经济与金融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巨大推动力。据统计,深圳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九年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突破1万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0%-70%,科技创新带来的产品改进,产业改革,都为金融市场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活力,扩展了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推动了科技创新与金融相互融合的进程。
      6.2 深圳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劣势
      其一,经济体量在四个城市中相对最小。从经济体量上看,2014年深圳的名义GDP为14500.2亿元,相较于北京的19800.8亿元、上海的21602.1亿元,甚至香港的17151.6亿元,深圳的经济总量是这四个城市中最小的。经济总量反映的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总和,经济体量小,在经济结构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能撬动的金融资金量,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就相对弱小。
      其二,缺乏金融资源配置及交易的中心优势。前文提及了北京作为金融资源配置中心和央企总部的优势,上海以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和金融交易中心的优势,而深圳在这方面则既缺乏金融机构总部,也不能在金融交易中领先于上海。08年之后,进展缓慢的“深港一体化”进一步抹去了深圳的特色。
      其三,政策性金融资源缺乏。政策性金融是商业性金融的重要、必要补充,深圳虽然经济发展速度快,但是政策性金融体系中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政策性担保机构和相关金融服务机构却很少倚重深圳。所以,相对于北京、上海这两个常被政策性金融资源“眷顾”的城市,深圳失去了由政策性金融机构这一方面的引导性功能。
      结语
      “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未来在亚太地区一定会出现一个全球性的金融中心来匹配亚洲的经济地位,这是时代与历史赋予亚洲国家的机遇。目前,亚洲多个国家的主要城市,如:东京、新加坡、香港、上海、首尔、北京、深圳,乃至悉尼、孟买都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欲欲跃试。目前大中华区的上海、香港、北京、深圳均有可能,但每个城市又都有它的特点与局限性。我们认为,不论哪个城市最终胜出,这都将有助于在整体上加快完善和提升国家金融业的发展水平与全球竞争力,实现“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金融中心”三位一体,互为支撑的国家战略。




上一条:绿色金融将成“十三五”经济转型新动力 相关文件即将公布[ 2015-10-29 ]
下一条:央行行长助理殷勇:中国货币政策没有量化宽松[ 2015-1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