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品牌商品交易市场
促进天津空港经济交易发展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中捷合作:一场深入欧洲心脏的“双赢”
本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16-3-29  
      应捷克总统泽曼邀请,3月2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捷克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捷建交67年来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访问捷克,因而也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访问。也凸显出了中国领导人对捷克和东欧的高度重视,展现出了中国外交战略对中东欧地区的重视程度。
      从2014年开始,中捷关系迅速升温。2015年,捷克总统、总理和众议院议长访问中国,为双边关系在今年走向高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共同塑造了当前“历史最好水平的中捷关系”的局面。而这和中国崛起,中国对欧外交变得更加成熟多元化的背景是分不开的。
      一直以来,德国和法国被认为是欧盟的发动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欧洲外交也以和这两国的关系为基础,不过中国也一直在寻求多方面的突破,并随着近年来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崛起而有了更大的空间。这表现为与传统大国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同时外交的场域变得更为宽广,“朋友圈”不断扩大。
      近年来,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在希腊的爆发和蔓延,经济状况相对稳健的德国在欧洲的地位迅速上升,与中国也形成了政治与经济的互补关系,两国领导人往来非常频繁,被称为“中德特殊关系”。去年初以来,随着英国主动接近中国,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中国牵头的项目,中英关系从冷淡走向热烈,这也让中国和西欧整体走得更加紧密。在中国在欧洲的外交全面开花的同时,中国与东欧也因为历史上的渊源而保持着比较良好的关系。这次习近平主席出访捷克,就是继续夯实中国与东欧关系的根基。作为67年来的中国领导人首次访问,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在弥补中国欧洲外交的一块短板。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之后,东欧国家曾有一段时间里把重点放在加入欧盟方面,提出所谓的“回到西方”的口号,有的时候比较强调外交中的价值观因素和制度差异。虽然双方仍然维持着友好状态,但东欧与中国的关系受到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不过,进入本世纪后,随着东欧国家在欧盟内部的地位的稳固,也因为东欧与西欧“老欧洲”国家的潜在矛盾凸显,东欧国家也纷纷开始重新向“东”看,以强调自身的主体性,扩大自己的外交空间。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到欧洲之后,经济底子相对较差的东欧国家担忧步一些南欧国家的后尘,陷入经济低迷,所以更加重视加深与中国的合作,发挥互利优势,引进中国的新鲜血液,以促进本国经济实力的提升,提高抗风险能力。
      就像英国政府所做出的选择一样,整个欧洲的外交正在变得更加务实,不再受到一些价值观议题的掣肘,不再让些许政治分歧干扰经济关系的密切化。这表现为,无论西欧还是东欧,在发展对华关系方面都已经变得更加开放,而这为中欧关系的巩固和提升带来了更多可能性,这也是中国外交应该抓住的机会,即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推进自身海外利益。
      具体而言,双方合作的空间广阔,潜力深厚。中国的制造业近年来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和国际一流企业竞争的实力,而捷克等东欧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先进设备进口方面存在很大的需求,在此方面双方可以实现互补。在中东欧地区,捷克属于传统的工业和整个经济基础都比较雄厚的国家,在与中国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强强联合。捷克处于欧洲的心脏地带,加强与捷克的联系有助于中国在欧洲经济利益的全面辐射,这也符合捷克自身的经济发展战略,将会是一场巨大的“双赢”。
      这次出访也是扩大“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朋友圈”的一次重要举动。中国正致力于在基础设施、金融、文化等方方面面推动欧洲大陆内部的互联互通,而捷克等东欧国家在广义上也是这个区域的一部分。中国从来没有明确宣布“一带一路”只局限于亚非地区,欧洲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捷克等国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桥头堡,从而赋予双方关系的深化以全球性意义。



上一条:中美双边投资协议负面清单将交换第三轮[ 2016-3-29 ]
下一条:澳大利亚称中国经济转型显成效:同时提振澳经济[ 2016-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