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大选看默克尔的欧洲政策走向 发布时间:2013-9-3 与2012年美、中、俄、法、日等国陆续进行换届选举相比,2013年是一个全球政治中的选举小年。但德国2013年大选仍显得不同寻常,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是,近年来欧元区17个国家除德国外均已实现了政府的更迭,且原因都是相似的,因为欧债危机。欧债危机使欧元区大多数国家经济低迷甚至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生活水平下降,而对于如何摆脱困境,执政党束手无策,因此接连被民众用选票赶下台。 目前距离9月22日德国大选时日无多,最新的民调显示,志在第二次连任的现任总理默克尔的支持率遥遥领先,目前已达到57%,而社民党候选人、德国前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的支持率仅为21%。默克尔最终赢得大选的概率很大。这主要和默克尔执政期间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均颇有建树紧密相关。 经济方面,德国强化了欧元区经济火车头的地位。 首先,经济增长鹤立鸡群。德国作为欧元区第一大经济体,其GDP占欧元区总GDP的29%,但德国经济在欧债危机后欧元区整体低迷的情况下保持了较高增长,2010~2012年分别同比增长4.2%、3.3%和0.7%,同期欧元区的增长率为2.0%、1.4%和-0.6%。2013年一季度受极端气候因素影响环比零增长后,二季度德国经济实现反弹,环比增长0.7%。而同期欧元区为-0.3%和0.3%。 其次,政府财政保持稳健。2012年德国政府盈余占GDP的比重为0.2%,同时也是欧元区中唯一实现盈余的成员国。德国政府总债务占GDP的比重为81.9%,虽然高于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60%红线,但在欧元区以及OECD国家中均处于较低的水平。 第三,通胀率和失业率保持双低。德国7月CPI为1.9%,已连续7个月在欧洲央行设定的2%的目标之下。而截至今年6月德国的失业率已12个月维持在5.4%的低位,同期欧元区的整体失业率达到12.1%,希腊、西班牙等重债国的失业率更分别高达27.6%、26.3%。 政治方面,默克尔逐渐巩固并提升了德国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领导地位。欧债危机爆发四年来,由于法国逐渐陷入其中而艰难谋求自保,默克尔不得不承担起更多带领欧元区走出危机的大国使命,并成为了欧洲稳定机制(ESM)的最大出资方。欧盟的治理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改变,法国的一系列政策主张不得不向德国作出让步,之前的“法德轴心”有向“德法轴心”演变的趋势。默克尔政府还与美国、中国等全球重要国家保持密切的经贸往来与良好的外交关系,也使德国作为欧洲第一强国的地位逐渐得到了诸强的认可。在此良好的国际环境下,德国民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明显提升,对默克尔的外交能力多持肯定态度。 此外,在救助希腊等重债国的行动中,默克尔坚持对重债国遵守财政纪律采取强硬立场,恰到好处地照顾到了德国选民对重债国需要“无底洞”式救助而厌烦的情绪,也获得了大量选民的支持。 但德国财长朔伊布勒近期有关希腊还需更多援助的说法,使得希腊话题迅速成为德国大选的热门议题。希腊援助问题的实质是德国如何平衡自身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定位与国内政治诉求的问题。如今,德国民众对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历史责任感有所淡漠,取而代之的是民族主义的升温,他们以狭隘国家利益为中心,反对救助希腊等重债国。 在这样的国内环境下,作为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和实干家,默克尔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即在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维护德国的影响力并维护选民利益。可以预见的是,如果默克尔成功连任,这一原则仍将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一方面,默克尔会顾全欧洲一体化的大局,加强欧洲的团结,特别是强化与法国等大国的协调,采取各种经济政治手段维护欧元区的完整,发挥德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推动克服欧债危机的结构性改革,力促欧洲走向统一和繁荣的道路。
总体来看,默克尔赢得此次大选的前景较为乐观,因此德国在欧洲事务中的主要政策将会得到较好延续,其中如何平衡参与或主导欧洲救助重债国行动与国内民意诉求的关系,以前是并且还将是默克尔欧洲政策的核心和关键,同时也是难点,未来局势演化是否如我们所料,还需拭目以待。 |
上一条:俄副财长:金砖国家就开发银行结构达成一致[ 2013-9-3 ] 下一条:评论:全球经济进入黑天鹅时段[ 2013-9-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