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变 人民币汇率均衡稳定 本文来源于:金融时报 发布时间:2016-7-19 2016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上半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下半年,预计我国宏观经济总体仍将保持平稳运行、稳中向好。因此,保持金融市场利率、汇率稳定至关重要。 人民币汇率将保持基本稳定 目前,外部经济复苏步伐并不一致,美国经济温和复苏但非农数据仍面临瓶颈;欧元区复苏步履蹒跚,欧盟各国信心不足;日本经济波动较大且仍存通胀下行压力;部分新兴经济体面临诸多困难,再加上英国脱欧这一“黑天鹅事件”事件,使得全球经济的复苏前景仍不明朗。 在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各国央行举棋不定。美联储何时再加息,欧盟、日本又将以何种方式加大宽松力度,都是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在当今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面临诸多风险事件的冲击,如何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呢? 综合各方因素来看,正如近期央行连续表态所传递的信号,人民币不存在长期贬值的基础,人民币汇率将继续按照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形成机制有序运行,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业内专家认为,国际上多变的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必将对我国形成溢出效应,并对国内经济增长和跨境资本流动造成扰动。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平衡,仍需多措并举,在变中求稳,在变中求平衡。 应理性看待汇率变动 从大国货币崛起的历程看,无一不是走过了一条“逐渐升值—双向波动—基本稳定”的发展路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发展及演进也走过同样的路径。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回首这10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市场化的背景下,经历了先升后贬两个阶段。其中,2005年到2013年为持续升值期,2014年至今为贬值期。就升值期而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幅度呈现阶梯式放缓的特点:2005年到2008年为人民币高速升值阶段,平均每年升值4.7%;2009年到2011年为人民币中速升值阶段,平均每年升值2.5%;2012到2013年为人民币低速升值期,平均每年升值1.2%。就贬值期而言,2014到2015年,平均每年贬值3.4%。由此可知,近10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年均波幅始终在5%以内,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以有序平稳的方式推进。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和近期贬值均反映出市场因素更占主导,这是人民币走向国际货币的必然体现。事实上,人民币总体升值是一个国家崛起过程中比较典型的汇率走势,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而阶段性贬值有利于修复市场竞争力,人民币单边升值或单边贬值均不符合中国和全球的共同利益。 汇率弹性增强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可以看出,随着人民币成为全球重要的货币之一,未来人民币汇率将更有弹性,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趋复杂。 宗良表示:“未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将坚定市场化方向不变,长期以来,观察人民币汇率的视角主要是看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汇率,但考虑到近年来我国出口国构成的转变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虽然美国仍是我国第一大出口国,但是新兴市场国家正逐渐成为我国出口的一个重要方向。由此,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多边汇率与参考单一货币相比,更能反映一国商品和服务的综合竞争力,也更能发挥汇率调节进出口、投资及国际收支的作用。” 外汇专家韩会师也表示,人民币双向波动幅度的扩大与频率的提升,有助于逐渐打破2015年以来一度强烈的人民币单边贬值预期,降低恐慌性的资本外流风险,对于我国国际收支的长期稳定与安全有积极意义。 “从长远来看,早一点儿打破单边升值预期,让境外投资者更为理性地看待人民币汇率波动,同时提前检验人民币应对国际投机与大规模资本流动冲击的能力,对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稳健推进大有裨益。风险早暴露比晚暴露好,在离岸投机势力做空筹码有限时暴露,比日后离岸人民币存量大幅增加后再暴露要好。”韩会师强调。 |
上一条:稳健货币政策为发展和转型营造良好环境[ 2016-7-18 ] 下一条:李克强主持召开促进社会投资健康发展工作会议[ 2016-7-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