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品牌商品交易市场
促进天津空港经济交易发展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重返2013危险地球:政商精英们都在担心什么?
发布时间:2013-9-12  

       2012年9月始,世界经济论坛邀请全球商界、政界、学术界以及公民社会的1000多位专家对经济、环境、地缘政治、社会和技术五大类别的50项全球风险进行评估。针对每项全球风险,受访者都要回答两个问题:“按照1分到5分的评分标准,判断该风险在未来10年的发生概率有多大?”;以及“该风险如果发生,你认为它的影响力有多大,请按从1分到5分的标准评分”。

       受访者认为,今后10年发生概率最大的全球风险是收入严重不平等;而一旦发生后影响最大的风险则是重大系统性金融危机。影响力和发生概率同时位居前五的两项风险分别是财政长期失衡和水资源供应危机。

       以下具体分析三大风险案例,虽然这三项并非排名最靠前的危机,但值得在当下投注更大的关注:

       经济和气候灾害双重压力下的地球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经过去5年,宏观经济问题依然令领导者们倍感忧虑。全球1000多位受访者普遍将重大系统性金融危机评为未来10年最具系统重要性的经济风险。

       同时,受访者还将应对气候变化失败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上升评为未来10年最有可能发生的全球风险。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再是气候是否正在变化,而是气候变化了“多少”和“多快”。

       全球经济体系继续承压,与此同时,地球环境体系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未来这两大体系若同时遭遇冲击,则可能引发“超级全球风暴”,后果不堪设想。在经济领域,大胆的货币政策和财政紧缩政策正在考验全球的风险抵御力;在环境领域,不断上升的全球气温以及有可能更频繁发生、后果更严重的极端天气事件正在考验地球的风险抵御力。如果其中一个领域突然发生大规模崩溃,必然使得我们无法针对另一领域制定有效的长期解决方案。

       全球经济仍岌岌可危

       全球经济形势依然脆弱。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发达经济体的经济仍将增长缓慢,2012年至2017年的年增长率在1.3%到2.6%之间。加上同样脆弱的财政状况,政府支出仍将捉襟见肘。

       考虑到这些经济体目前的政府债务和赤字水平,“美国、日本和众多欧元区国家在未来若干年内仍需实施政治和经济协调措施,才能减少债务在GDP中所占比重”,以将其稳定在较低水平。另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预计也将低于2010年时的最高水平。当前的欧元区动荡在未来几年将继续影响全球经济前景。由此产生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尽管有限,但仍不能完全排除。鉴于欧元区的反紧缩抗议活动此起彼伏,“拒绝派”政府纷纷上台可能会导致经济进一步瘫痪,并使欧元区危机更趋深重,进而动摇本已脆弱的全球金融体系。

       全球经济持续脆弱抑制了公共资源的可利用性,使各国更不敢轻易将紧缺资金用于战略投资项目。我们寻求长期解困之道的努力也由此不断受到牵制。

       不仅如此,应对经济不振的现行措施还存在其它潜在问题: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为避免通货紧缩所实施的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是否会必然导致危险的恶性通货膨胀?结构性经济改革能否带来必要的长期就业增长?

       为气候变化埋单

       过去15年里,国家层面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在诸如排放立法和财政激励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例如美国政府为其“智能电网投资拨款项目”投入了34亿美元,与项目承担方的投资基金规模实现持平。

       然而,随着今天地缘政治的日益多极化,就应对气候变化达成国际协议并有效执行正变得越来越难。虽然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前期谈判中,各方承诺将全球气候变暖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但是现在看来,这个目标无法完全实现。

       基于现行政府政策和已公布政策取向的最新预测显示,长期气温升幅可能会超过3.5摄氏度。更悲观的预测是,如果各国政府在2011年中期以前不能制定更多政策或采取进一步措施的话,某些地区气温可能会升高6摄氏度或更多。

       无论如何,如果现有的气候变化减缓承诺无法兑现,最早到本世纪60年代,全球平均气温就可能上升4摄氏度,从而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包括高强度热带气旋频发,海滨城市因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以及部分地区旱情不断加重。总之,这些影响不仅意味着重大经济损失,还将导致大规模人口迁徙、粮食严重短缺以及水资源极度匮乏。

       不容置疑的是,气候变化将使我们付出可观的经济代价。美世咨询公司在一份报告中讨论了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大众健康和粮食安全造成影响所带来的经济总成本,预计到2030年,各种气候事件将导致2万亿至4万亿美元的损失。欧盟气候变化专家组警告,从长期来看,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气候变化影响产生的成本将大幅攀升,可能达到GDP的5%到20%甚至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人们可能已经打算从过去的温室气体排放者那里得到补偿。比如,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基瓦利纳村正因为气候变化而面临被大海吞噬的危险。为此,该村村民针对在当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石油和煤炭企业提出了4亿美元的赔偿诉讼。虽然诉讼未获法院支持,但是未来的起诉者可望会有更多的胜诉机会。某些企业已经认识到,现在为减缓气候变化进行投资,既是为了降低全球风险,也是企业自身风险管理的需要。

       “数字化野火”是否将吞噬世界?

       在恐怖主义、网络攻击、全球治理失灵等众多技术风险和地缘政治风险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大量数字化信息误传这一全球风险。

       1938年,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世界大战》经广播电台改编后,被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误当成官方新闻节目,以为火星人已经入侵美国,引起大面积恐慌。互联网是否会成为类似的恐慌之源,进而导致严重的地缘政治后果呢?社交媒体这一开放的系统使得信息以惊人的速度在全世界传播,其标准和制度虽尚未明确定义,但已初现端倪。毫无疑问,高度互联的通讯体系让我们受益匪浅,但同时它也助长了那些有意无意误导或煽动他人的不实信息的肆虐传播。

       “数字化野火”有两种最危险的情形:当局势紧张时,不实信息或不合时宜的图像可能在准确信息发布之前造成破坏。这就像在现实社会中,有人在拥挤的剧院里大喊“起火了!”虽然只需一两分钟就能确认并告知人们根本没有火灾,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可能还没等到澄清事实的那一刻,观众就已经涌向出口造成踩踏等死亡事故。另一种危险情形是,在由一群志趣相投者组成的虚拟网络中,人们可能根本不愿意去更正那些在圈中流传的信息。

       2012年10月飓风桑迪袭击纽约,有人匿名在推特网上发布消息称,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大厅被三英尺深的洪水淹没。虽然推特网的其他用户很快更正了这一消息,但还是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抢先一步报道。

       人们当然可以认为“数字化野火”事出偶然,然而的确有些人会因为一己之力而恶意传播虚假信息,例如:

       在推特网上发布虚假消息扰乱市场,试图借助“数字化野火”从中渔利。2012年7月,推特网的一个用户冒充俄罗斯内务部部长弗拉基米尔·科洛科尔采夫,发布消息称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已经被打死或受伤”。此举导致原油价格上涨了1美元,直到后来交易商才意识到那是个假消息。

       2012年,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民众收到短信,称他们可能会在当地的族群暴力事件中受到报复。这个消息顿时引发恐慌,约3万民众逃离印度技术中心班加罗尔。企业高管们在接受《福布斯》杂志和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采访时,将社交媒体列为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例如,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发生后,推特网上的一个假冒英国石油公司账户称,其首席执行官托尼·海沃德认为“黑沙滩在某些地方很流行”。结果,关注该账户的人数是英国石油公司官方账户的12倍。虽然在这个案例中,始作俑者的本意可能只是出于好玩,但实际上这种玩笑很有可能被误以为是事实。

       令企业更为焦虑的情形是,虚假信息肆虐之时恰逢市场在等待一项重要声明。2012年10月8日,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停止了谷歌公司的股票交易,因为该公司的财报被提前曝光(加上公司业绩不佳),导致公司市值下跌220亿美元。在这个案例中,虽然信息来源可靠,但其酿成的后果却与不合时宜的错误信息或谣言造成的影响不相上下。

       追踪“数字化野火”的源头颇有难度。狡猾的网络攻击者可能会掩饰自己的踪迹,将传播虚假、挑衅性消息的罪名嫁祸于某个组织或国家,使其受到不公正的指责。在目前的紧张局势下,假借他人之名发布信息,其后果比匿名发布信息更为恶劣。

       抗生素终结人类?

       “实际上,后抗生素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我们所熟悉的现代医学时代的终结。也许有一天,像脓毒性咽喉炎或小儿膝盖擦伤这样的常见伤病会再次夺去人们的生命。”

       ——陈冯富珍博士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2012年3月

       耐抗生素细菌的出现才是人类骄傲自满所带来的最大健康风险。在一个充满细菌的世界里,我们的抗病能力永远都不可能赶上生物突变的脚步,所以说到对疾病的抵御力,其实测试的是我们允许自己被生物突变甩下多远。

       接受我们调查的受众普遍将耐抗生素细菌引发的全球风险与流行病威胁、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失灵、慢性病发病率攀升和新的生命科学技术带来的意外后果等其它因素联系在一起。就像各个风暴系统以不可预知的方式交汇碰撞一样,可能会在未来10年内摧毁我们的医疗保健系统,对整个社会和经济体系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

       耐抗生素细菌的扩散对每个人都有影响,而对较贫困国家居民健康的影响可能最大,因为在这些国家,卫生条件恶劣、水污染、城市人口膨胀、国内冲突以及营养不良或艾滋病造成免疫力低下人群扩大等因素都加剧了病菌的传播。即便是在最富裕的国家,也几乎没有人能离开有效的抗生素而生活。

       目前,与心脏病和癌症相比,耐抗生素感染的致死率似乎不足为道。比如说,每年死于医源性耐抗生素感染的患者在美国不到10万人,在中国和欧洲分别只有8万人和2.5万人。专家认为,这些几年前的数据到今天恐怕已经远没有那么乐观。在未来10年内发生一场高致死率的耐抗生素细菌大传播是完全有可能的。

       耐抗生素细菌的传播不仅会扰乱我们的医疗系统,还会给经济和社会体系造成严重损失。据估算,美国医疗体系每年因耐抗生素细菌感染产生的成本在210亿到340亿美元之间。在其它地区,类似事件造成的损失预计已经达到GDP的0.4%至1.6%。耐抗生素细菌的全球扩散还有可能导致食品短缺,因为家畜传染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而且各地政府为了控制疫情蔓延,会限制食品贸易,甚至会限制人员旅行和迁移。




上一条:外媒:中国在全球增长中的作用最耐人寻味[ 2013-9-11 ]
下一条:期待非洲自贸区有助解决新兴市场困局[ 2013-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