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益上药,天麻首选 发布时间:2013-3-24 天麻又名赤箭、离母、赤箭脂、定风草等。为兰科天麻的根茎。是多年生寄生草本,高60—100厘米,全株不含叶绿素。块茎肥厚,肉质长圆形,长约10厘米,直径3—4.5厘米,有不甚明显的环节。茎直立,圆柱形,黄赤色。叶呈鳞片状,膜质,长1—2厘米,具细脉,下部短鞘状。花序为穗状的总状花序,长10—30厘米,花黄赤色;花梗短,长2—3毫米,苞片膜质,狭披针形或线状长椭圆形;花被管歪壶状,口部斜殂,长7—8毫米,基部下侧稍膨大,裂片小,三角形;唇瓣高于花被管2/3,具3裂片,中央裂片较大,其基部在花管内呈短柄状;子房下位,长5—6毫米,光滑,上有数条棱。蒴果长圆形至长圆倒卵形,长约15毫米,具短梗。种子多而细小,粉末状。
提到天麻,必然提到最著名的天麻产区--昭通地区彝良县小草坝。事实上,昭通地区11个市、县,均有野生天麻生长的最适宜的环境,产量之高,质量之好,在全国各天麻产区中雄居榜首。《中国土特产大全》载:昭通"天麻个大,肥厚饱满,色黄白明亮,称为'云天麻',畅销国内外。
昭通最有名的天麻,当数彝良小草坝天麻。自古至今,既是药品,又是食品,或者说又是一种养生保健食品。也是卫生部规定可以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斋居》诗中有“黄芪数匙粥,赤箭一瓯汤”的诗句,在古代天麻又名“赤箭”,可见唐代已把黄芪、天麻当食品熬粥煲汤了。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有《求赤箭贴》,也是把天麻当食品,作扶老之用。到了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又记载了几种天麻食用方法:“彼人多生啖,或蒸煮食之”“或将生者蜜煎作果食,甚珍之。”这些吃法都流传下来,现在有将鲜天麻洗净切片蘸白糖吃、或凉拌吃的,也有蒸煮食及蜜煎蜜渍服用的,尤其是“蜜煎”天麻,开了天麻糖制的先河。
天麻是一种名贵中药,主要药用成分为天麻素,有抗癫痫、抗惊厥、抗风湿、镇静、镇痉、镇痛、补虚等多种治疗、补益功能,临床用以治疗高血压、血管神经性头痛、脑震荡后遗症以及语言蹇涩、风湿寒痹、四肢痉挛、小儿惊风等有明显效果。
“补益上药,天麻第一”,历代本草学都把天麻列为“上品”,认为天麻的药用及食用价值很高。清乾隆五十年,宜宾知府为巴结皇上,派心腹到小草坝收购天麻,为清高宗弘历祝寿,足见昭通天麻的珍贵。据现代药学研究,天麻含有天麻素等十余种活性成分,还含有3种有免疫活性的多糖及14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和6种宏量元素,16种氨基酸。同时天麻肉质丰厚,适口性好,是食品加工的上好材料。
采集:冬、春两季采挖,冬采者名“冬麻”,质量优良;春采者名为“春麻”,质量不如冬麻好。挖出后,除去地上茎及须根,洗净泥土,用清水泡,及时擦去粗皮,随即放入清水或白矾水浸泡,再用水煮或蒸透,至中心无白点时为度,取出晾干、晒干或烘干。
性味:甘、平。
归经:入肝经。
主治:息风,定凉。治眩晕眼黑,头风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语言蹇涩,小儿惊风等。 [用法: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宜忌:使御风草根,勿使天麻,二件若同用,即令人有肠结之患。
选方:
1、治偏头痛,眼目肿疼昏暗,头目旋运,起坐不能:天麻一两半,附子(炮制,去皮、脐)一两,半夏(汤洗七遍,去滑)一两,荆芥穗半两,木香半两,桂(去粗皮)一分,芎穷半两。上七味,捣罗为末,入乳香匀和,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渐加十丸,茶清下,日三。
2、消风化痰,清利头目,宽胸利膈,治心松烦闷,头晕欲倒,项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肢节烦痛,皮肤瘙痒,偏正头痛,面目虚浮:天麻半两,芎穷二两。为末,炼蜜丸如芡子大。每食后嚼一丸,茶酒任下。
|
上一条:半夏介绍[ 2013-3-24 ] 下一条:虫草产地分布[ 2013-3-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