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花又一朵云南产业奇葩 发布时间:2013-3-24 在神奇美丽的彩云之南39.4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神话般地汇集了数以万计的生物资源,因而被誉为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王国”和举世瞩目的“生物基因宝库”。
云南独特的地貌及立体气候,具备了世界植物分布的主要生态环境,更可贵的是造就了许多道地的名贵中药材。在这些“道地药材”中,有一种叫做灯盏花的野生植物药材被开发利用后,成为了继三七之后,又一朵云药产业的奇葩。然而,灯盏花这朵20年前就从大山中走出来的小花,如今却同许多云南“名花”的命运一样,花开不艳———形不成大产业,做不了大市场。
(一)灯盏花又名灯盏细辛,最早记载于《滇南本草》一书:灯盏细辛多用于跌打损伤,具有发表散寒、消炎止痛之功效。20世纪70年代,全国大搞中草药运动,云南药物研究所派出研究人员深入民间收集单方,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一位90多岁罗姓苗族老中医献出一方:用灯盏花炖鸡蛋可用于治疗脑偏瘫。经省第一人民医院等医疗单位临床试验,证明此植物提取物用于治疗脑偏瘫、冠心病、脑血栓、脑出血、脑栓塞、微循环障碍等疾病有显著疗效。
从此,这朵蓝色小花逐渐走向了我省医药产业的殿堂。从此,我省充分利用灯盏花野生资源丰富———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5%之优势,将灯盏花系列产品作为产业来发展。经过20多年的打拼,如今,灯盏花药品已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其独特的药效已为医药界所称道,产品在省内外药品市场走红。从灯盏花提取物开发出的系列产品已有:灯盏花素片、益脉康片、灯盏花冲剂、灯盏细辛胶囊、灯盏细辛口服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和注射用灯盏花素等,这些产品的开发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其中,灯盏花注射液于1994年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的高新科技产品“全国中医医院急诊必备中成药”,2000年被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和处方药。
(二)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国家有关部门为灯盏花产品开发大开的绿灯,灯盏花产业应该给云南人带来丰厚的财富。然而,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的鸿沟,让云南人不得不面对一种令人尴尬的局面:到目前,30多家生产灯盏花系列产品的企业,灯盏花产业年均总产值仅为1亿元左右。而同样是对治疗心血管疾病有特殊疗效的药品地奥心血康,成都地奥集团从中草药原料黄山药研发制成药品,比我省灯盏花的研发运用时间晚10年,却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凭50万元起家,经过10年的发展,产值已达7亿元,利税2亿元。地奥集团被评为全国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第一家产值超10亿元的制药企业。地奥集团依托主打产品地奥心血康,靠雄厚的科技实力,相继推出了黄芪注射液、奥利达注射液、脂心妥片、银黄含片、迪达霜等系列高科技新药。其龙头产品地奥心血康畅销全国并远销海外,居全国名优新药类产品销量首位、心血管病同类药用量第一位及治疗性成药销量第一位。
与我省毗邻的贵州省,也是中药主产区之一,中药资源品种居全国第4位,且也有不少民族药资源。贵州省医药经济起点低、基础差。该省将特色药业、民族医药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到2000年,全省重点制药企业已有31家,医药工业总产值达33亿元。贵州神奇制药公司依托民族药资源优势,实现中药现代化发展,现已创出了12个剂型产品,170多个品种,产值达5.6亿元。
同一类的药品,相近的资源优势,为什么人家就可以做大做强?而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尚未将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乃至经济优势。
(三)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云南灯盏花药产业创造了一些知名产品,但相对于其丰富的药用资源,并没有发挥出全部优势,尤其是缺乏统一的品牌来统摄,从而使有限的品牌产品流于一种“散、乱、弱、小”的状态。
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全省生产灯盏花产品的企业有35家以上,但大多处于一种小规模、同(低)水平重复发展、恶性竞争的状态,也没有一家企业形成规模效益,许多企业技术设备十分落后。
重复生产带来的直接问题是,对资源的利用处于低水平甚至是无序的状态。灯盏花是一种野生植物,过去在我省分布很广,除文山州外,大理、丽江、迪庆、红河等地州都有生长。自灯盏花被研发成为药品后,这一野生资源就大量地被采摘,其收购价格从最初每千克(晒干)2元攀至每千克七八元不等。可观的经济利益,一方面驱使着农民上山过度采摘,灯盏花资源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野生资源日益减少。据省药物所一位老研究人员介绍,过去,他们到丘北县一带采集药物标本,走到县城边就能看到生长在野地里的灯盏花,而现在则要翻山越岭才能采集到;另一方面,导致收购价格不断上涨,企业生产成本在增加。
灯盏花的特殊疗效及良好的市场前景,在带给人们喜悦的同时,也导致了生产厂家一哄而上。省内各制药企业的灯盏花产品呈现出“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局面。如,灯盏花系列产品中灯盏花素片就有19家生产厂家生产。加之我省灯盏花研发至今从未拥有过自主知识产权,省外又有30余家制药企业跟进,竞相生产灯盏花系列产品。于是,省内外大大小小的生产企业,产品与产品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出现了过度竞争的局面,造成削价竞销、利润流失。恶性竞争的结果,带给企业的是产品更新换代缓慢,创新不足,扩大再生产乏力,低水平重复生产,发展后劲疲软。
此外,标准化程度低,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剂型和包装等技术相对落后,知识产权保护薄弱,以及基础研究滞后等原因导致灯盏花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也是灯盏花产业不能做大做强的主要因素。制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发一个新药品,投入至少在3至5亿美元之间。一旦成功开发出一种新药,带给企业的利润也是丰厚的。我省的灯盏花产业,从研制到生产,投入严重不足,20多年过去,产品剂型还仅停留在传统的片剂、针剂、胶囊、冲剂上,技术含量不高,与目前国际市场需求的新剂型有很大差距。
从药品研发能力来看,我省与全国其他省市区相比并不弱,如云南中医学院、昆明医学院、云南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云南省天然药物药理重点实验室等机构大约有30多个,全省从事中药研究的各类专家及研究人员有500余人。但是,产研脱节、缺乏有效的药品研发商业运作机制,仍然是制约我省医药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是,一方面产品重复生产问题突出,产品老化、缺乏创新;另一方面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产品。记者在采访中曾听到过这样的事,我省不少药物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本想在省内企业中找“婆家”,但是常常由于商业化运作利益关系不能协调好,只是一厢情愿。而上海、深圳、北京、成都不少制药企业十分看好云南的药物科研成果,每年都在我省一些有实力的科研单位进行科研投资,一旦研制有新药,马上就出转让费把技术拿走。
营销环节薄弱,流通渠道不畅,市场分割严重也是制约灯盏花产业发展的瓶颈。分散的生产企业,使灯盏花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就不可能形成医药产业大的物流运转和组建强大的网络销售渠道。此外,生产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不注意品牌保护和新品种的开发,无形中降低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使产品更新跟不上市场的需求。
(四)如何尽快将我们脚下这片生物资源宝库转变为产业优势乃至于经济优势?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灯盏花仍然是云药产业百花园里的一朵希望之花。从医药产品疾病的市场分析来看,我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地区,有关部门抽样调查结果认为,全国有临界和确诊高血压病人约1.2亿人,心血管病的流行及其严重危害已使其治疗药物成为临床不可缺少且地位极其重要的一大类药物。目前,全球心血管药物销售额约占整个药物市场的20%,并以年7%以上的速度增长。当前,世界药品市场的一个热点为天然药物,国际市场对天然药物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在中药方面美国FDA最近宣布,不再要求中草药产品是已知结构的单体纯品,而可以是成分固定、疗效稳定的混合体,这为中草药在世界药品市场占据一定的份额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灯盏花正是我省特有的天然药物,其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明显的疗效,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灯盏花产业怎样才能走出低谷迎接朝阳呢?规范药材种植,建立生产标准,是灯盏花走向现代化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前提条件。
我国已开始实施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这种从药源抓起的中药种植标准体系保证了原料药成分含量稳定可控。2001年,国家把云南确定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明确地指出了云南生物资源开发的产业化发展方向,同时对该“产业基地”加大了支持力度。我省将“云药现代化”列为“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并重点开展了三七、灯盏花等20多个品种的引种驯化、品种选育、标准化研究及规模化、GAP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全省GAP规范化种植面积达3000亩,泸西县、弥勒县灯盏花规模化种植面积也近4000亩。这无疑为灯盏花产业发展的原料数量、质量的保证起到了积极作用。
去年10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了《关于全面加快监督实施药品GMP工作进程的通知》。按通知规定,2004年6月30日前,我国药品制剂和原料药的生产必须全部符合GMP要求并取得认证证书,2004年7月1日起,未取得药品制剂或原料药GMP证书的生产企业,一律停止其生产。GMP体系能够对药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是一个国际化标准,达不到GMP标准,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和均一性就难以得到保证,也就无法获得国际市场认同。据了解,一条药品生产线的GMP改造须投入2000万元以上。我省各类生产灯盏花企业中,年销售总额能达到2000万元以上者屈指可数,GMP无疑是横亘在它们面前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高门槛”。因此,加快推行GMP认证,提高进入制药行业的门槛,无疑会加速我省医药企业的优胜劣汰和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促使医药产业的良性结
构调整。 我省医药企业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重复生产、恶性竞争、企业“弱、小、散、乱”,而在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着的根本是体制问题。即,企业改制不彻底,机制不灵活、资本运行不顺畅等弊端,最终导致大量资源的不能合理配置。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应积极探索,通过资本运作、兼并重组、引入国际资本、民间资本等途径,优化资源配置,最终形成产权明晰、机制灵活、主导产品突出、规模化优势明显、竞争实力强大的企业集团,实现医药产业化。在这方面,云南生物制药厂的改制经验值得借鉴。云南生物制药厂由深圳三戍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托管走出困境,后合资组建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走出了一条中小企业改革创新和发展壮大的好路子。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7322万元,利润2000万元,上缴税金900万元。
总之,突破体制障碍,实施战略重组是我省医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市场为导向,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以产权和产品为纽带,推进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是解决优势产业向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相信,云南医药企业能够彻底告别组织结构分散、技术水平偏低、竞争无序状况。“灯盏花”也能“花香”云岭大地。(云南日报)
|
上一条:灯盏花功效《云南中草药》[ 2013-3-24 ] 下一条:板栗介绍[ 2013-3-28 ] |